《论语》读后感
细嗅书香,雕刻时光——跨越千年的生命智慧
中专部 雷仕琳同学
很荣幸在世界读书日这个特殊时刻,与各位分享一部影响中华民族两千年的经典——《论语》。或许大家会好奇:一个中学生为何要推荐这本看似古老的典籍?因为我在阅读中发现,《论语》不仅是教科书里的文言文,更是一本关于生命成长、处世智慧的答案之书。
站在21世纪的今天,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质疑:读《论语》有什么用?它能教我们编程吗?能解决就业焦虑吗?但蔡恒奇院长曾说:"《论语》中的管理思想强调以人为本、以德为先,与现代管理理念高度契合。这部书早已超越时空,它教会我们的不是具体技能,而是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就像孔子学堂授牌仪式上倡导的:"打好中国人的底色,铸造中国人的灵魂。作为中学生,我从中读懂了三个关键词:修身、处世、治学。
1. 修身:找到内心的坐标系
孔子说:"吾日三省吾身——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"。这让我反思:当我们刷短视频时,是否也在"三省"自己的时间价值?当我们在社交网络点赞时,是否记得"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"的告诫?
《论语》告诉我们:真正的成长不是与别人比较,而是像颜回那样"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"。这种精神底色,正是对抗内卷焦虑的解药。
2. 处世:构建和谐的社交生态
在"社恐""社牛"标签盛行的今天,《论语》给出了更深刻的答案:"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"。我曾用这句话化解与同学的矛盾——当我们渴望被理解时,先学会理解他人;当我们在团队合作中争执不下时,"君子和而不同"的智慧立刻让讨论回归理性。
正如山西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姜新文所言:"《论语》蕴含着为人处世的智慧、家国天下的情怀。它教会我们:真正的成熟,是既有原则的坚守,又有包容的胸襟。
3. 治学: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论
"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",这句话彻底改变了我的学习方式。当我沉迷题海战术时,是《论语》提醒我要"温故而知新";当我对AI技术既向往又焦虑时,"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"让我明白——工具永远服务于思想,而思想需要经典滋养。
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上发表的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》一文中引用论语中的所讲:“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,仁在其中矣。”他教导我们要珍惜学习时光,心无旁骛求知问学,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,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,在学习中增长见识,丰富学识,通晓天下道理,掌握事物发展规律,做到敏于求知、勤于学习、敢于创新、勇于实践,沿着求真理、悟道理、明事理的方向前进。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,不仅要有中国情怀,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。我国古代读书人历来有胸怀天下、匡时济世的志向,也有天下为公、世界大同的理想。要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,成为具有中国情怀、全球视野的人才,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,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、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。
最后,我想用三毛的话与大家共勉:"读书多了,容颜自然改变。那些读过的书,会藏在气质里、谈吐中、胸襟的无涯。《论语》于我,不是束之高阁的文物,而是:
迷茫时的指南针:"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"
浮躁时的镇静剂:"欲速则不达,见小利则大事不成"
成长中的磨刀石:"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"
同学们,在这个属于阅读的日子里,让我们以《论语》为舟,在经典的长河中"浸明浸昌,沐仁浴义。
谢谢大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