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夏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七个节气,与立春、立秋、立冬并称“四立”,代表着季节的转换与过渡,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,在每年阳历5月6日前后,当太阳黄经为45度时,立夏时节到来。
一:气候特点
立夏时节,北半球昼长夜短更加明显,气温回升。不过,若按气候学的标准,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℃以上为夏季开始,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℃-20℃上下,从气象学上来说仍是春季,仅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,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才刚刚进入春季。同时,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北移,江南正式进入雨季,华北、西北等地区气温上升较快,但降水不多。
二:物候特征
中国古代将立夏分为三候:“一候蝼蝈鸣;二候蚯蚓出;三候王瓜生。”此时天气逐渐炎热,首先可听见蝼蛄(或青蛙)在田间的鸣叫声,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,然后瓜果藤蔓和各类野菜争相出土开始快速攀爬生长。据《二十四节气花信风》所载,立夏花讯为:一候芍药,二候玫瑰,三候康乃馨。
三:农事活动
立夏时节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时期,冬小麦扬花灌浆,油麦菜接近成熟,春花作物进入黄熟阶段,对于已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晴收割,有“立夏看夏”之说。同时,也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季节,农民还要进行施肥、耕田、锄草等田间劳作,以促进作物苗期健壮生长,茶树春梢发育较快,也要及时采摘。
四:传统习俗
立夏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,如迎夏,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举行迎夏仪式,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,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。还有称人,在空地上架起一杆大木秤,秤钩上挂一把椅子,大家轮流坐到上面称体重,司秤人会说不同吉祥之语。另外,立夏日有吃蛋的习俗,相传小孩子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,可避免疰夏,还衍生出“立夏斗蛋”的活动。南方一些地区有吃立夏饭的习俗,用赤豆、黄豆、黑豆、青豆、绿豆这五色豆拌合白粳米,煮成“五色饭”。在北方,立夏吃面食主要流行,意在庆祝小麦丰收,主要有夏饼、面饼与春卷等。
五:养生小贴士
中医讲究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,立夏后,人的心阳会逐渐旺盛起来,此时要留心守护阳气,着重健脾祛湿,养心气,守心神。人们要重视精神的调养,保持神清气和、心情愉快的状态,切忌大悲大喜,保证充足睡眠,可多做安静的事情来调节精神、保持心情舒畅。
立夏:奏响夏日的序曲
“绿树阴浓夏日长,楼台倒影入池塘。”当温润的春风悄然化作炽热的夏风,当轻柔的暖阳变得愈发浓烈,立夏,这个标志着季节更迭的节气,便如一场盛大的开幕仪式,引领我们走进热烈的夏天。
立夏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 ,“立”为开始之意,“夏”在《尔雅》中解释为“大也”,意味着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,万物自此走向繁茂。每年公历5月5 - 7日,太阳到达黄经45°时,立夏便如期而至,宣告着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启。
此时,大自然宛如被按下了加速键,奏响一曲激昂的生命之歌。池塘里,荷叶初露尖尖角,蜻蜓轻盈地立在上头,水面泛起层层涟漪;田野间,绿油油的稻苗在微风中摇曳,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勃勃生机;树林中,枝叶愈发繁茂,阳光透过缝隙洒下,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,鸟儿在枝头欢唱,似在赞美这美好的时节。
“一候蝼蝈鸣;二候蚯蚓出;三候王瓜生。”随着立夏的到来,天气逐渐炎热,蝼蛄开始在田间地头鸣叫,仿佛在向世界宣告夏天的到来;蚯蚓也从泥土中钻了出来,忙着疏松土壤,为农作物的生长贡献力量;王瓜等藤蔓植物则迅速攀爬生长,向着阳光奋力伸展,预示着夏日的丰饶。
在这个充满生机的节气里,民间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。“立夏称人”是许多地方的传统,人们在这一天用大秤称量体重,司秤人会大声报数并送上吉祥话,寓意着在夏日里身体健康、无灾无难。孩子们则热衷于“斗蛋”游戏,将煮熟的鸡蛋放入精心编织的网兜,挂在胸前,相互碰撞,蛋壳坚硬者获胜,欢笑声回荡在大街小巷。
而“立夏尝新”的习俗,更是让人们品尝到了初夏的鲜甜。樱桃红透,如玛瑙般晶莹剔透;青梅酸涩,带着独有的清新;新麦飘香,散发着质朴的麦香。将这些新鲜的食材 品尝一番,仿佛把整个夏天的美好都融入了舌尖。
对于农人来说,立夏是忙碌的开始,也是希望的起点。此时,早稻插秧正如火如荼地进行,“多插立夏秧,谷子收满仓”,他们深知,只有在这个时节辛勤劳作,才能在秋天收获满满的幸福。同时,各类农作物也进入了快速生长阶段,需要精心呵护,施肥、浇水、除草,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。
立夏,是大自然的馈赠,它让我们告别了春天的温柔婉约,迎来了夏天的热烈奔放。在这个美好的时节里,让我们如万物一般,向着阳光,努力生长,不负这大好时光